雛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魯國貴族顏濁雛,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顏濁雛,即孔子“容而愛之”的弟子仲由(子路)的妻兄(大舅子),也是孔子的弟子。在典籍《集韻》中記載:“雛,人名,仲尼弟子顏濁雛。”在史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及《孔子世家》中也記載有顏濁雛。在古代,“潑朱走墨呼濁雛”,大概顏濁雛其人在繪畫、謄寫文章上很有一手。但由于顏濁雛不在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之列,因此史書寡載其生平。
在顏濁雛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濁雛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雛氏,亦是相當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雛氏的姓氏讀音作jù(ㄐㄩˋ)。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記載,周文王之子畢公高之后,其支庶被封于龐(今河南南陽),后世子孫以先祖封邑為氏。傳至東漢末期,有裔孫龐統,字士元,號“鳳雛”。在典籍《爾雅·釋鳥》中有一短語:“生哺,鷇。生噣,雛。”其意是指,孵化后需要由親鳥哺育成長的幼鳥,叫做“鷇”;而孵化后就能自食者,就叫做“雛”。因此,“雛”之一字,后來被深明哲理之人用來引申為:“不需要依賴長者、裙帶、他人的幫助和扶持,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華,能夠在社會中獨立生存、發展,并獲得成就和名望之人。”“雛”之一字意味深長,所指如針。
因此,在中國有史以來六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上,指字為“雛”者集千累萬,如宋朝重臣韓琦字雛圭、明朝大吏張憲翔字肖雛,但敢于號為“雛”的人卻寥寥無幾,屈指可數,古往今來,大約僅有三國時期的龐統一人。在史籍《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中,人們可以看到龐統其人:
龐統,公元179~214年,字士元,號鳳雛,襄陽人(今湖北襄樊),著名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屬下謀士、將領。龐統在年輕時為人樸鈍,加之相貌平庸,沒有人賞識,只有當時的著名高士龐德公十分看重他,認為他不同尋常。其實,龐德公就是龐統的叔父。當時,潁川郡人司馬徽素有識人之名,龐統曾前往拜訪。交談后,司馬徽對龐統十分欣賞,稱他是南州(今河南南陽)首屈一指的人才。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后來,龐德公將龐統、諸葛亮、司馬徽三者并提,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此后,龐統便以“鳳雛”之號與諸葛亮齊名于荊州(今鄂中廣大地區)。他曾與東吳的陸績、顧劭等人傲坐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起先,龐統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龐統有知人之明,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于培養別人的聲望,但是他在稱贊別人時,往往要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稍許,多有溢美之辭。對此,他自己解釋說:“當今亂世,善人少而惡人多,宣揚好的榜樣可以改善世風。”
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協助劉備攻取荊州,領南郡太守,龐統時在周瑜手下作功曹。
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龐統送葬到吳地,深受吳人的器重。但之后,龐統又返回荊州劉備處,成為一名從事。不久,劉備讓龐統試任耒陽縣令(今湖南耒陽)。龐統在任時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劉備免了官職。孫吳大將魯肅得知后,立即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稱其絕非百里之才;諸葛亮也隆重地向劉備推薦龐統。于是,劉備又召見了龐統,在與之暢談后,對他十分欽佩,甚是后悔未正所用,從此大為器重,任命為治中從事,并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對他的親信程度僅次于諸葛亮。
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益州(今四川)共拒張魯,使者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不決,龐統進言勸說劉備不要舍棄良機。劉備贊同龐統的觀點,于是留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等人進入益州。同年,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借機擒住劉璋,劉備疑心立足未穩,拒絕了這個建議。之后,劉璋還于成都,而劉備駐扎在葭萌關。
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備在葭萌關(今四川劍閣)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上計是徑襲成都;中計是借口回荊州,送行時計擒楊懷、高沛;下計是回荊州后再慢慢計劃取蜀;并總結說不能總是這樣耗下去,否則兇多吉少。劉備采納了龐統的中計,誘斬楊懷、高沛后,進軍成都。
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在指揮蜀軍圍攻雒城(今四川德陽廣漢雒城鎮)的戰斗中,龐統中流矢而死,當時只有三十六歲。劉備對龐統的傷逝極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淚。劉備后追封龐統為關內侯,賜謚曰靖侯,并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后升任諫議大夫。龐統的兒子龐宏,字巨師,因輕傲尚書令陳袛,為其所排抑,為官只作到涪陵太守一職。龐統的弟弟龐林,以荊州治中從事的身份參加了彝陵之戰(夷陵之戰),兵敗后隨黃權入曹魏國,被封列侯,后官至鉅鹿太守著名的西晉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龐統說:“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于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
在龐統的兒子龐宏之后裔子孫、以及龐統的弟弟龐林之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先祖伯之名號為姓氏者,稱雛氏,卻是無人敢稱鳳氏;而在當時蜀漢政權轄下的三蜀之地,倒是有許多水苗(傣族)、山苗(侗族、苗族、彝族)人民欽仰龐統之名望,紛紛取姓氏為鳳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雛氏的姓氏讀音作chú(ㄔㄨˊ)。
注:
《三國志》非比《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僅是通俗小說,而《三國志》卻是考據嚴謹的史籍。
陳壽,公元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今四川南充),是經歷了三國至晉朝的人物。陳壽少即好學,曾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重要官職。當時,蜀漢政權的權宦黃皓專權,大臣們都曲意附從。只有陳壽因為不肯屈從于黃皓,所以屢遭遣黜。進入晉朝以后,陳壽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朝滅東吳,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局面。其后陳壽在四十八歲時,開始動筆撰寫《三國志》?!度龂尽放c《史記》、《漢書》、《后漢書》一起,被后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歷代史學家對《三國志》都有著極高的評價。迄今為止,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皆認為:陳壽所私著的《三國志》,是時至今日已經形成的深邃厚重之“三國文化”的根源。
第三個淵源
源于動物,出自古代南方地區禽類鹓雛,屬于以鳥圖騰崇拜為氏。鹓雛,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類似鳳凰的鳥類,其飛動起來平穩莊嚴,“鹓動鸞飛”,因此,后世都用“鹓雛、鹓邸、鹓羽”等來形容有賢才之人,用“鹓行、鹓班、鹓鴻”等來形容朝廷中站班的大臣,皆用來比喻品格、身份都高貴的人。這在典籍《莊子·秋水篇》中有描述:“南方有鳥,其名鹓雛”;西漢時期著名的的辭賦家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也形容:“鹓雛孔鸞。”在史籍《隋書·音樂志》中記載:“懷黃綰白,鵷鷺成行。文贊百揆,武鎮四方。”唐朝文學大家元稹在《有酒十章》一詩中贊嘆:“欲風翥而鹓隨兮,欲龍亨而驥逐。”宋朝學者葉適在《送葉路分》一詩中也贊譽:“君今幅巾鵷鷺行,切勿著帶貔虎傍。”本書推證,這種“鹓雛”后來也叫“鹓鹓”,大概就是指古代南方的孔雀、蒼鷺一類的大型禽鳥,其行舉端方,飛行排列有序,因而如是稱謂。古代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很早即有以鹓雛為圖騰者,例如在藏族、傣族、苗族、土家族等少住民族中,都有鹓雛圖騰。到了漢、晉、隋、唐朝時期,人們都認為“鹓雛因雷聲而孕,十孕其九為鳥而一為人。”這種由卵孵化出人之說,無疑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圖騰崇拜的觀念,因此指圖騰為姓氏,是自古以來的姓氏淵源之一,加之凡是“雛”者,破殼即會自尋食物以求生存,意味深長,所指如針,是一種極其自強的表征,因稱雛氏。
該支雛氏的姓氏讀音作chú(ㄔㄨ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