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妘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窮鉏氏國著名神箭手羿,又稱“夷羿”,屬于以居邑名稱或氏族稱謂為氏。窮鉏氏,即有窮氏,以地命氏。鉏,為古代地名,即玉函山,當地亦稱興隆山、小泰山等,位于今山東省濟南市城區南約五公里處,海拔523米,是濟南近郊最高的山。據典籍《集韻》注釋:“鉏,詳余切,音徐;人名。”在史籍《左傳·成公十八年》中記錄有西鉏吾,即讀音為xú(ㄒㄩˊ),是東夷族有窮氏族人所讀之豫音。到了春秋時期,羿的后代自鉏地遷于窮石(今山東德州)之后,魯國人讀其音為“仕居反”,即chú(ㄔㄨˊ)音,后音訛為chí(ㄔˊ),屬異地音訛所致。
居于玉函山的羿部落族人,被稱為有窮鉏氏,古時“鉏”與“除”二字通義,因此“有窮鉏氏”又稱“有窮除氏”,后省文簡稱為單姓鉏氏、或除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讀音作xú(ㄒㄩˊ)。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正卿季武子之子公彌,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左傳·襄廿三年》記載,魯國王族正卿季武子之子季公彌,又稱公鉏氏。其正卿之位是在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受傳的,稱公鉏極,即魯季公。其后裔中有以先祖之字“鉏”為姓氏者,稱鉏氏,又稱除氏。除氏族人中后來有個著名的人物叫鉏麑,是晉國著名的大力士。鉏麑,在史籍《呂氏春秋·過理》中記作沮麛,在史籍《漢書·古今人表》中記作鉏麛,而漢朝史學家劉向在《說苑·立節》中則又作鉏之彌。
晉國在晉靈公姬夷皋執政時期,晉靈公貪圖享樂,殘虐不君,受到正直的佐政大夫趙盾(公元前~前601年)多次勸諫,因此晉靈公感到非常膩味,就派遣武藝高強的鉏麑去刺殺趙盾。一天黎明前,鉏麑潛入了趙盾家的大院,摸到了趙盾的房間,發現門已經大開了。原來趙盾勤于國事,已經盛服準備上朝,因為時間還早,就坐著閉目養神,嘴里還喃喃念著勸君的話。趙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動了鉏麑,鉏麑是個有正義感的晉國人,實在下不了手殺害趙盾,便又退了出來。之后,鉏麑為難地在門外“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頭碰死在門口的槐樹下。鉏,典籍《集韻·魚韻》中解釋:“鉏、闕,人名。<春秋傳>有西鉏吾。”音祥余切。祥余切,就是讀音作xú(ㄒㄩˊ)。古時“鉏”與“除”二字通義,魯季公公彌的鉏氏后裔,后來多取“除”為姓氏,稱除氏,亦有為鉏氏者。
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食采于城鉏(原宋國之邑,今山東汶上),因以為氏。其后代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城氏,世代相傳至今。后有人改為鉏丘氏,再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鉏氏,后有人簡改為除氏。
第三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力士鉏麑,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著名的人物叫鉏麑,是晉國著名的大力士。鉏麑,在史籍《呂氏春秋·過理》中記作“沮麛”,在史籍《漢書·古今人表》中記作“鉏麛”,而漢朝史學家劉向在《說苑·立節》中則又稱其為“鉏之彌”。在晉靈公姬夷皋執政時期(公元前620~前607年在位),晉靈公自己貪圖享樂,殘虐不君,受到正直的佐政大夫趙盾(公元前?~前601年待考)多次勸諫,因此晉靈公感到非常膩味和惱怒,干脆就派遣武藝高強的鉏麑去刺殺趙盾。一天黎明前,鉏麑潛入了趙盾家的大院,待摸到了趙盾的房間,發現門已經大開了。原來趙盾勤于國事,已經盛服準備上朝,因為時間還早,就坐著閉目養神,嘴里還喃喃念著勸君的話。趙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動了鉏麑。鉏麑是個有正義感的晉國人,實在下不了手去殺害趙盾,便又退了出來。之后,鉏麑為難地在門外“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頭碰死在門口的槐樹下。
在鉏麑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鉏氏、麑氏,后鉏氏族人中有改為通假字“除”為姓氏者,稱除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邑地城鉏,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食采于城鉏。城鉏原為宋國之邑,故址在今山東省的汶上縣,后為衛國所奪。
在該衛國大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城氏,后有人改為鉏丘氏,再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鉏氏,后又簡改為除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邑地城鉏,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鄭國的執政上卿祭足把持朝政。周桓王姬林十八年(鄭莊公姬寤生四十二年,公元前702年),鄭莊公逝世,鄭國馬上就發生了繼嗣之爭,鄭莊公的小兒子姬突趕跑了哥哥姬忽繼位,是為鄭厲公。在鄭厲公執政時期(公元前700~前696年在位),發覺執政并不過癮,因為國家軍政大權全在祭足手中,自己實際上被架空了。鄭國從此一片混亂,沒過兩年鄭昭公又被臣子殺死了。接下來,相繼走上鄭國君主位的是鄭莊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即鄭子姬癖、鄭子姬嬰,但也都死于非命。鄭國自亂,使鄭莊公開創的大好局面全部付諸流水,從此,鄭國無力再與周邊的其他諸侯大國爭峰了。參與這次事件的強鉏、公子閼、公父定叔三人,在鄭昭公即位后于農歷9月追查先前之事,公子閼被殺,強鉏被判為刖刑,也就是把雙腳砍掉,公父定叔則早就見勢頭不對而逃至衛國去了。由此,后世的君子們都說“強鉏不能衛其足。”
在強鉏的后裔子孫中,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強氏、鉏氏,后該支鉏氏族人中有人簡改為除氏,世代相傳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