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氏源遷
據《出府家譜》記載: 出氏族人從清乾隆丙辰年開始修譜,蓋乾甫公口述,質候公序譜,懋甫公截筆,至清乾隆三十三年,記原流元太尉納哈出明洪武二十年農歷9月,封為海西候,分隸云南、兩廣、福建,封君自處,諱不歸公。妣娜氏,男佛家奴,從燕山北平入閩,依明洪武十四年黃冊,占藉福州中衛十三甲,屯田三十二畝。佛家奴系納哈出后裔,去納哈以出為姓,隱而不宣達十二世。至清高宗皇帝三主乾隆大帝問出科聯祖所自,對:“以元太尉納哈出裔分出為姓。”帝稱譽:“好固奇姓!”始祖姓顯白天下。佛家奴原名不改,率祖率親之意也。福中入藉,第一世~第五世三遷,故只有總牌名字,祖系一世祖納哈出不歸公,二世祖佛家奴公,三世祖通昭公,四世祖舜賓公,五世祖光育公。
1985年1月5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示,確認出氏族人為蒙古族,隱居五百九十二年的歷史才公開向全世界宣布出氏是蒙古族。經深入細閱元、明兩朝史冊,并考證《出府家譜》,可知出氏族人族源:蒙古族原聚居蒙古高原,出氏蒙古族人如何到東海之濱的惠安西北部的山溝里(既現福建省泉港區涂嶺鎮小壩村)?要解開這個迷,需上下求索,追根溯源。
出氏蒙古族人的遠祖是木華黎(公元1170~1223年)。據史籍《元史·木華黎傳》記載:“木華黎,札刺兒 氏,世居阿難水東,父孔溫屈哇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從平篾里征乃蠻部,數立功。后乃蠻又叛,太祖與六騎走,中道乏食……太祖馬斃,五騎相駭??诇厍垡猿笋R濟太祖,身當追騎死之,太祖獲免。有子五人,木華黎其第三子也。”可知,木華黎是蒙古族人,他是在蒙古族剛倔起的戰火中成長的,并在蒙古族統一中國的戰爭中,累立奇功。史籍《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中記載:“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農歷10月,蒙古木華黎統兵侵金,所向殘破。”“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農歷12月,蒙古鐵木真以木華黎有佐命之功,后面拜太師國王,承制行事,賜誓券金印,分宏吉刺等十軍及番漢諸軍,并隸麾下。建行省于燕云。”且謂之曰“太行以北,聯自經略,太行以南,卿自勉之。”“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農歷3月,蒙古木華黎以疾卒于解州(今山西解縣)。木華黎雄勇善謀,與博爾木、博爾忽、赤老溫俱以忠勇佐元主創業,賜號為拔里班曲律,猶華言四杰也。四人之子孫,皆領宿衛,號四法薛,出官則為輔相焉。”可見木華黎是蒙古族人,元太祖的大將,開國元勛,功勛昭著,是蒙古族四大杰出人物之一。其子孫后裔,皆為元朝輔弼股肱之臣,族裔興旺、發達,延綿不斷。 蒙古族人木華黎裔孫,元太尉納哈出降明后,明廷將其所屬的二十萬蒙古軍,“分隸云南、廣西、福建各司處”。
納哈出本人,在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被封為海西候,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7年)農歷7月隨從傅友德征云南時,卒于途中武昌(今湖北武漢)。 納哈出之長子察罕,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農歷8月襲封,改為沈陽候。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農歷4月因受“藍玉事件”牽連,故被誅除。是故,納哈出及其長子察罕是蒙古族人,均沒有到過閩疆。但納哈出所屬二十萬蒙古軍,其中一部分被派遣至福建,遷入福建的蒙古軍,落籍福州。 據《出府族譜》記載:“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元太尉納哈出封為海西候,所部官屬授職有差,皆食祿不任其事。分隸云南、廣西、福建,占籍屯田,充入衛軍,以出為姓”,說明落籍福州屯田的蒙古軍中,有部分人是姓出的?!冻龈遄V》又載:“洪武中,福州中衛故軍幾十外姓,一百二十二戶為左所。明正統后期(公元1438~1449年),軍政不修,衛軍暫次逃敵循亡。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倭夷大變,軍政再修。而福中左所一冊,但存張、陳、林、許、李、董、出七姓,頂起始終。明之世以屯軍占籍,而有功于御倭也。出氏族人自洪武時,二世祖佛家奴以本等名色充入衛軍,而始祖不歸公稱職食祿,不任其事,閑員而已。”可見,這部分出氏的屯田軍士是納哈出的后裔,即入閩始祖出不歸。
據《出府族譜》記載:“始祖不歸公,元太尉納哈出之后,洪武中屯田福建,授指揮使,分出為姓,妣那氏,男佛家奴。”因此,出不歸是元太尉納哈出之后,并任福建屯田軍指揮使,是入閩始祖。 綜上史實表明,出氏族人是納哈出的后裔,納哈出是元朝木華黎后裔,木華黎是蒙古族,納哈出是蒙古族,出氏是蒙古族無疑也。 木華黎之父是孔溫屈哇,在元太祖鐵木真麾下征乃蠻部,數立功,后乃蠻又叛,元太祖引六騎走,中道乏食,元太祖馬斃,六騎相駭,孔溫屈哇馬讓太祖,身當追騎死,元太祖獲免??诇厍鄣谌幽救A黎雄勇善謀,元太祖與其結為兄弟,出氏族人因木華黎為皇親,是歷史事實無疑。 納哈出不歸隸入閩疆,又是被朝廷派遣到福建任屯田指揮使,為何要改名更姓?這是因為在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農歷4月,納哈出長子察罕因“藍玉事件”被明朝政府“誅除”,所以,入籍福州屯田的納哈出后裔怕被誅連,是時次子佛家奴去“納哈”分“出”為姓氏,由福州遷至后龍象獅,由象獅遷至涂嶺新厝,再由涂嶺新厝遷到照船山下洪厝坑(今福建泉州泉港區涂嶺鎮小壩村洪厝坑自然村)。 出氏族人定居后,也受漢族影響,埋名隱姓,所以風俗習慣、語言文字更無傳授,這是一個最大的遺憾。出氏族人將在黨的政策沐浴下,望來日能夠學到蒙文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現在,出氏族人與當地的漢族的各種習俗大同小異,基本上呈民族大融合的現象。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是一年中最為熱鬧的幾個節日。除外,還有農歷7月7日、農歷10月29日等節日,也是出氏族人的喜慶節日。唯一與其他地方蒙古族人不同的,是出氏族人同漢族共享中秋節。
名人顯事
據《出府譜序》記載:清順治至乾隆期間,因出隆顯白天下,因清統治者同意出蒙、滿等少數民族,因此得到清統治者之青睞,所以出現了一批舉足輕重的文士、武將。如今孫同中舉的出一馬見、出希堯,還有兄弟出科聯、出夢鯉及出美候、出調元等人。
出氏古跡:
①出夢鯉兄弟的“翰林第”一座,內掛“進士”、“解元”、“文魁”等模匾,有出科聯遺像及其墓志銘。
②出光育墓、光育妾墓各一座,科聯墓一座。光育為涂嶺小壩出氏始祖,其墓碑寫道:燕山、皇明、光育出公祖墳等字樣。
③洪厝坑“出氏家廟”一座,中所懸“忠節”,左掛“進士”,右掛“文魁”,中梁釘有“解元”等鎏金模匾各一。家廟大門聯為“燕南無二族,惠北自一宗”。家廟邊柱聯為“帝廷稱奇姓,閩海振科名”。家廟內堂中木柱聯為“一案拱門楣預占遇試皆一,三臺壯屏翰早卜達尊有三”。
④洪厝坑對面之煙道山,因出氏遷居洪厝坑遂改名為“燕山”,與祖先之居相符。
⑤所有農具仍然書寫“燕山出記”,住宅仍書“燕山出府”。
出氏族人埋名十二世,在清朝中期顯白天下,太史公有機會隨清高宗皇帝乾隆大帝游覽山川名勝,作賦吟詩,真如詩中所顯耀的那樣:“遐想英才看薈萃,榮叨迷選沐皇仁。”成為名垂青史的顯赫姓氏,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詩文現遺留下來無幾篇,更無全部入譜,可惜的是原來藏有一個紙箱,被一個不懂事的人毀掉,上述情況都無法說其所以然,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仍然是個迷。蒙古族出氏族人自元末明初入閩定居后(大部分小聚居于現在的福建省泉港區涂嶺鎮),和漢族人民群眾和睦相處,共同生活。政治、經濟、文化進行密切地交流與互通,受漢族全面影響,文化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小壩行政村,出氏蒙古族人最初只有納哈出后裔入閩始禮服同不歸的五世孫出光育一家,他們為了脫避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隱姓埋名,荒棄了本民族的生活習慣、語言文字等,現已全面漢化。在生產、生活、斗爭中與漢族人民建立了戰斗情誼。
1930年4月,省委調陳平山任中共泉州特委軍委書記,與此涂嶺鎮小壩村也開展了農運,建立中共黨組織,成立黨支部。出氏族人出福元也聯系群眾投入農運。當年農歷9月間,帶領暴動隊伍二百余戰士,四面圍攻涂嶺街地主陳速生住宅。陳平山根據省委的指示,繼續以涂嶺鎮凌溪、泗洲、樟腳、寨后、后樓、洪厝坑為據點,大力開展涂嶺、內三坪游擊活動。在此期間,出氏族人民積極投身革命斗爭,同漢族人民一起并肩作戰,并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自1985年恢復民族成份以來,出氏族人民也一如既往地同漢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友好往來,建立起親密無間的社會主義新穎民族關系。真乃謂:“五百年風云際會,蒙漢兩族情意深。”納哈出隸入閩疆,分居兩廣、云南、福建,封海西候,次子佛家奴以本等名色,占籍福州中衛街十三甲,屯田三十二畝。因納哈出長子察罕在蘭玉事件發生后被明廷“誅除”,佛家奴怕被牽連,去納哈分出為姓氏,遷至后龍象獅,再遷至涂嶺新厝,最后遷到照船山下的洪厝坑村。隱瞞族姓至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3年),出氏顯白天下,才涌現一批文武將士,如出科聯戊午解元,巳未翰林,選入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又有兄長出夢鯉,還出現公孫舉人出希堯、出一馬見,還有出美候、出調元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蒙古族出氏族人同全國各族人民群眾一樣,生活在民族團結的在家庭中,享受著民族平等政治權利。1985年元月五日,惠安政府在涂嶺鎮小壩村洪厝坑自然村召開恢復蒙古族成立大會。埋名隱姓五百九十二年的蒙古族出氏族人再現了本來面貌,這是中共的民族政策的一件重大成就,自此,祖國朔方剽悍的民族在祖國東海之濱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陽光。吾蒙古族,在民族大家庭中享受平等政治權利,在參政議政方面、在就業方面均與兄弟民族不相區別?,F黨政軍、工農商等行業均有出氏族人同胞,也受到同等的待遇。
目前經濟:出氏族人居住地群山環抱,交通不便(山地一萬二十畝、田地一千五百三十二畝),無任何工業,農業只有稻谷、小麥、地瓜,夠于自食,畜牧業有所發展,生豬及豬苗可以供應市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出氏族人的民族成分恢復以后,果木有所發展,特別是山地與農地綜合開發更有成就,有的農戶果樹收入每年可達萬元。出氏族人的民族成份恢復后,政府建立了小壩小學、燕山小學,還有前歐、樟腳、九社等小學。適齡兒童全部入學,四十歲以下村民全部掃盲。小學、中學、中專、大學大有發展,成績顯著,現今基本上每年均有大學生畢業至社會工作。
小壩小學: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所希望小學。共有老師十三人,學生約二百五十余人,主要覆蓋小壩、甘蔗園、后頭、上新、東洲、南型等六個自然村。
燕山小學:全稱為燕山蒙古族小學,建于1982年,也是福建省泉州市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