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漢語詞
                                                  • 漢語典q
                                                  當前位置 :
                                                  苻姓
                                                  更新時間:2023-09-22 19:35:38
                                                  姓氏起源
                                                  郡望堂號
                                                  遷徙分布
                                                  拼寫規則
                                                  QQ頭像
                                                  •  苻姓來源

                                                    苻姓起源

                                                    《元和姓篡》:魯傾公孫公雅,為秦符笙令,因為氏?,樼?。

                                                    《姓氏急就篇》:符氏,魯傾公孫雅。為秦符令。因氏焉。

                                                    《廣韻》:雅仕秦璽令,得氏,瑯琊。

                                                    宋代歐陽修《符氏族譜》,明代宋濂《符氏世譜記》,明代丘?!妒酪糜洝?,也基本上如上所說。流傳最廣的宋代《百家姓》中記有“祖武

                                                    符劉”,列入百家姓。

                                                    以上文獻說明符氏源出于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符璽令”是官名,所以符氏是以官職名命氏的。公元前256年楚國滅魯國,魯傾公的孫子雅在秦國任符璽令,世人便稱之為符氏,因而可見符氏得姓于戰國末年,距今約2240年歷史。“符”是古代朝中傳達命令,調遣兵將所用的憑證,先用金、玉、銅、竹、木制成某種形態,再從中間剖成兩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調遣的人各持一半,傳令時相吻合,以驗真假。

                                                    至于符氏的發源地,一說為雅為官的地方,今河南淮陽一帶,另一說為雅的祖籍地瑯琊,今山東臨沂,諸城一帶,符雅的后人在瑯琊、淮陽一帶繁衍生息。西漢至隋唐時符氏在瑯琊衍為望族,所以學者稱瑯琊(今山東臨沂)為符氏發源地。

                                                  •  苻姓郡望堂號

                                                    郡望

                                                    武都郡:周惠王十三年(丁巳,公元前664年),齊國伐鄣。農歷7月,國君胡公祥陳亡,城池失落,鄣國被滅。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后裔,鄣國的后人本以國名“鄣”為氏,今國已不復存在,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自立章氏,謂章韅。梁州(今陜西漢中),春秋時期置武都郡,戰國時期的楚國改置為梁州郡。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涼 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平涼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涼入秦國的版圖,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境),平涼全境改屬安定郡;東漢并涇陽入朝那,平涼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烏氏二縣。三國時期曹魏于郡上設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了涇陽縣。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平涼市境東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平涼全境先后為前趙、后趙、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初治高平鎮,后治鶉陰),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于史冊。以后,前秦苻堅曾以平涼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于平涼。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平涼縣,屬長城郡。是平涼市建制的開始,距現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時期,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廢郡置州,平涼市屬原州,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又廢州置郡,改屬平涼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涼郡,旋復為原州,平涼市屬原州,唐朝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筑平涼城扼彈箏峽口,奠定今平涼市城址,距現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憲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涼,平涼市廢。廣明初復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貞據鳳翔稱岐王,渭州屬于岐,歷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滅岐,渭州屬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涼市的安國、耀武二鎮復置平涼市,屬涇州;后晉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屬渭州。宋朝時期,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至宋大觀二年,共領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涇州、原州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涼軍,設節度使。金國開六盤道,在金國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涼府,轄五縣,屬鳳翔路。平涼市為府治所。元朝時期仍以平涼為府,轄三縣,屬鞏昌總帥府,并潘原縣入平涼市,平涼市仍為府治所。自此,平涼市的轄境再未有大的變動。明朝時期的平涼府轄三州七縣,屬陜西布政使司關內道;平涼市仍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屬陜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涼縣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仍設道。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后改為涇原道,設道尹。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設涇原區行政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涼縣為道、署駐地。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涼解放,成立了平涼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縣城內劃出城關和郊區另設平涼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銷平涼、華亭兩縣并入平涼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復華亭縣。1964年甲辰1月撤銷平涼市,恢復平涼縣。2002年壬午9月,平涼撤地建市。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  苻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世間皆傳說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其實遠在春秋時期的鄭國就有苻氏,但源于古代氐族者居多,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武都、天水、涼州、平涼為郡望。

                                                    在符氏的發展歷史上,有不少關鍵時期,約2240年前得姓,唐五代宋得以壯大,1500多年前融入苻氏,解放后分離也一部分為付氏。

                                                    當今國內符氏人口約為100多萬人,約占國內漢族人口的10,海外符氏約30萬人約占海外華人的1。綜合符氏人口約排在中華姓氏的100——140位之間。目前苻氏人口總數雖然比較少,但如今卻廣泛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西、河北、山東、河南等省份。

                                                  • 姓氏 大陸 臺灣 香港 澳門
                                                         
                                                  •  
                                                     
                                                     
                                                     
                                                         
                                                      QQ頭像使用方法
                                                    把鼠標放到上面的一個QQ頭像圖片上,點擊右鍵,選擇“圖片另存為”,把QQ頭像保存到桌面上,然后點擊QQ面板的“菜單”→“設置”→“個人設置”,這時就進入QQ的“個人設置”面板,然后在QQ頭像右邊點“更改”→選擇“本地上傳”→選擇你剛保存的頭像→最后點“確定”,這在你就擁有了超個性的QQ頭像了,趕快試試吧。
                                                    只有QQ會員或QQ等級在16級以上的用戶才可以使用QQ自定義頭像!
                                                     
                                                     
                                                  簡筆畫(bibihua.com)匯總了漢語字典,新華字典,成語字典,組詞,詞語,在線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漢字典,在線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學生查詢學習資料的好幫手,是老師教學的好助手。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郵箱:  聯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簡筆畫 bibihua.com 版權所有 閩ICP備2021003084號-9
                                                  亚洲娱乐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