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之一。生產力覺得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構成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內在本質的關系構成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即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關于“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問題,我們要從三個方面來掌握。第一,必須從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角度闡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者的辯證關系,說明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必要性問題;第二,必須從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作用的發揮的兩個層次(即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經濟體制兩個方面)來把握這個問題,這實際是要說明的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是如何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第三,必須把這一理論運用于分析我國的實際,闡明在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我們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使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其結論就是必須對經濟體制進行調整、改革和完善。
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是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調整和改革的理論依據。
按照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決定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們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不同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為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打開了廣闊的道路。無論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都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如果它們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障礙,那就必須要發生調整和變革。
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改革,目的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人民共和國;根本目的就是要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消滅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改變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以及改變建立在這一經濟基礎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為核心的新的上層建筑,從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的實現,為從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從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是檢驗新民主主義革命最后勝利的惟一標準。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進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并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進行改革開放,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部分,也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適時地通過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樣才能保持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和活力。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也充分說明,正是通過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的生產力,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在現階段通過改革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極端重要性。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主要是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來實現的。
第一,經濟體制是同經濟制度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經濟范疇。經濟制度是指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主要內容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形式等。經濟制度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體制,則是指一定社會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所采取的具體形式、運行方式及其體系,包括經濟組織和管理的形式、制度、方法和經濟運行機制等。同一社會制度的不同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階段,因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歷史傳統及具體國情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經濟體制;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又可以實行具有共性的經濟體制。
第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動力,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首先,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變革。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通過對經濟體制的改革,自覺地調整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經濟體制改革就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出發點,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完善。其次,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對原有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調整,選擇和建立同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新的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結構,建立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都是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完善。最后,通過改革經濟體制,建立和健全適合生產力發展并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相適應的經濟體制,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進程。
首先,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①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社會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斷向前發展的;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形成和發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所決定的,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這是因為: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產活動是其他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從而最終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并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力是人們不能選擇的客觀物質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集中表現,是一種可供測量的客觀標準;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具有能動作用,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這種反作用是有限的,歸根到底依賴于生產力的狀況。
其次,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過程。這樣就把決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與社會發展、社會進步的本質統一起來,突出了生產力特別是先進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意義。這種表述和觀點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和發展要求,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和發揮。
最后,我們為實現現代化而奮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改革和發展,使我國形成發達的生產力。對于我國目前仍然存在的不適應先進生產力和時代發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產方式,既不能脫離實際地簡單化的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現狀、保護落后的態度,而要立足實際,創造條件加以改造、改進和提高,通過長期努力,逐步使它們向先進適用的生產方式轉變。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使先進生產力得到發展。
先進生產力的科學含義以及如何發展先進生產力。
首先,先進生產力的科學含義是指: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其次,如何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問題。第一,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作用。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不斷提高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群眾以及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發展我國先進生產力最基本的途徑。第
二、必須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的跨越。第三,正確處理發展先進生產力與現存的一些落后生產力的關系。第四,不斷改革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為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打開通途。我們要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指引下,繼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首先,黨不僅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而且更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認為:生產力的發展與運行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生產力的性質和程度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程度;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實踐已經證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是我們黨所做出的完全正確的決策。
其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們奮斗的基本目標,黨必須始終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是因為:第一,是要與這樣的生產力保持直接的緊密的聯系,把發展先進生產力作為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第二,是要擁有、控制和掌握先進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即生產者、生產資料、勞動對象的社會配置權和生產要素的科學結合方式。用先進的生產力來為工人階級和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為鞏固和發展自己執政黨地位服務。第三,是要走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最前面,把不斷追趕世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當作自己的努力目標。
最后,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要根據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不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進行變革、改革或調整,為先進生產力更大更快的發展開辟空間,創造條件?!吨v話》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薄吨v話》強調,全黨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觀點和自覺性。
郵箱: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