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世紀之交,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要注重社會主義制度創新,不斷保持社會主義活力;要針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提出中國的發展戰略;面對知識經濟的大趨勢,必須進一步加深對“科學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解。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面臨許多問題,其中制度創新、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三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回答的。
【 正 文 】
一、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創新
制度對于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具有重要的制約和推動作用,制度創新構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因為在唯物史觀看來,制度創新的過程就是一個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過程。制度創新的研究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本文探討的制度創新,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制度創新,而提出這一問題的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是堅持、發展和豐富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理論,而絕不是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會主義,就堅持了制度創新的原則,因為對于科學社會主義而言,本身就是在一個新思維方式基礎上的,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矛盾的科學概括??茖W社會主義只有不斷面向運動變化的社會生活,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恩格斯在1893年同法國《費加羅報》記者談話時指出,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么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罢J為人們可以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變的、現成的、永遠適用的定義”,是一種“誤解”。[1](p
1
7)馬克思傾注其一生心血,深入研究解剖了資本主義社會,得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結論。應當說,這一歷史結論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必須指出的是,要真正實現這一人類理想,還必須依靠我們的現實努力,尤其需要不斷地進行制度創新,也就是說,歷史方向的正確把握還并不完全等于制度的正確制定和實施。
如何將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轉化為制度創新的現實過程,馬克思本人為我們作出了典范。1861年,當時的沙皇俄國廢除了奴隸制,俄國社會應當選擇什么樣的的社會制度,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于是,處于這場辯論中心的查蘇里奇便寫信求教于馬克思。針對查蘇里奇提出的問題,馬克思則顯示了辯證創新的思維方式,努力探求一條不同于西方的制度創新之路。在深入分析了俄國的具體情況后,馬克思認為,一方面,俄國社會是和現代世界聯系在一起的,資本主義在近代所創造的生產力、世界市場及其交往方式是俄國社會走向現代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馬克思又指出,俄國社會由于其獨特的公社公有制的存在,這就可以使得俄國社會在吸取資本主義現有物質成果的基礎上,可以避免走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在這兩個因素基礎上建立的東方社會制度,將是一個創新的社會制度。當然,由于各種社會客觀條件變化和制約,人們對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理解還不完全一致。但無論如何,馬克思關于制度創新的思維方式卻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這種制度創新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其歷史辯證法基礎上的?!皹O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但是,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它是超歷史的?!盵1](p1
3
1)
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建國之初,由于嚴峻的國內外形勢,迫使列寧采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對于克服困難、保衛蘇維埃政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當人們將這一應急性的對策視為走向共產主義的便捷之路時,一場政治經濟危機便迅速出現了。嚴峻的現實使得列寧開始探求一條在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之路。列寧對社會主義制度創新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在落后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但這種過渡必須是在全面吸取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基礎上的;二是必須把提高勞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三是要建設好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政權,并充分利用這一政治權力盡快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四是社會主義制度設計和實施不能機械照搬社會主義的一般原理,而必須根據具體的歷史條件不斷加以創新。這一條也是最為重要的。在論及東方社會主義道路發展時,列寧特別強調了在復雜的現實面前要不斷創新的重要性。
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國情,提出了通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偉大戰略,這一戰略也體現了制度創新的原則。在經濟制度方面,毛澤東開始突破蘇聯模式,注意區分根本經濟制度和具體經濟制度,在所有制結構上開始考慮允許非公有制的存在和發展,提出了消滅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新思路。在政治制度上,一是提出了政治協商政黨體制,而不是蘇聯的“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體制;二是提出了一切權力歸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體制,這也不同于蘇聯所堅持的蘇維埃和兩院制的政府體制。在文化制度方面,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明成果、創建以現代化為坐標的新的文化制度。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尤其是黨和國家于50年代后期在指導思想上的“左”的錯誤,導致了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探索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下堅持下去,但必須承認的是,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同樣構成了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體系的活的源頭。
我們說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最根本的意思就在于鄧小平繼承發揚了馬克思主義所堅持的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品格,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后的國家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方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鄧小平制度創新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制度定位的創新 從世界范圍來看,社會主義遇到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對自身制度作一個科學清醒的歷史定位。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段時間內,對本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定位過高,從而滋生了一系列“左”的失誤,如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夸大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在經濟建設中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高指標等,都使得社會主義蒙受了損失。因此,在撥亂反正的新時期,鄧小平同志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進行科學的歷史定位,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方針政策的制定就無從談起。鄧小平也正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宗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從而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發展依據。他曾指出:“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盵2](p2
5
2)   3.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核心的政治制度創新 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在本質上是先進的,具有資本主義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本身就標志著根本政治制度的實質性轉變。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框架和氛圍。但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是曲折的,從具體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實施來說,建國后,為了迅速醫治戰爭所帶來的創傷,集中有限的資源進行建設,我們選擇了一個黨、政、經、社一體化的政治制度,這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必要的。但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這種具體制度便暴露出許多弊端,如權力過分集中、官僚主義等,進而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災難。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時,鄧小平就曾指出:“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盵3](p3
3
3)為此,鄧小平設定了政治制度改革和創新的基本目標,這包括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從長遠來看,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就曾指出:“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及其他制度,是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盵3](p3
2
2)從近期來看,包括三個具體目標:第一是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第二是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是調動基層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2](p179-1
80)
二、馬克思主義與經濟全球化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由于生產力的落后,地理條件的阻隔,不同的民族、地區和國家是在一種封閉的狀態中生存和延續的。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確立,人類歷史發生了一個轉折,歷史開始向世界歷史轉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4](p1
1
4)。
世界歷史的形成也就是現代社會交往不斷擴大的過程,就是經濟全球化不斷滲透的過程。正是在這種普遍性的交往活動中,人類才能在現代化的軌道上謀求共同發展?!案鱾€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盵4](p
8
8)列寧曾用一個著名的公式說明世界交往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制度+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  
 
郵箱: 聯系方式: